張坤超級大反攻!兩月零3天,暴漲超40%

陳燕
最近白酒和港股大漲,讓張坤這位曾經大紅大紫的公募一哥重回傳媒大眾的視野。經過了兩年的沉寂,市場風格又轉回來了,但是任何風格都是階段性的,投資決策不能在“后視鏡”里做,因為會跟不及風格轉換。然而我們普通人又無法預知未來,預測風格會如何變。這就是投資的熬人之處。像張坤這樣風格鮮明且極致的明星基金經理,一方面他會讓聞風而來的投資者拿得扎手,另一方面他又是紛繁蕪雜的主動型基金中最透明最不用人費心猜的那一種。
張坤的風格非常鮮明:在大社會服務范疇里找能長期創造價值的企業投,涵蓋了消費、科技、銀行、醫藥等,每個領域投的都是龍頭,尤其鐘愛食品飲料中的白酒企業。不做擇時、股票倉位常年在90%以上、換手率極低(年度換手率低于50%)、波動很大。這個畫像從他這些年來管理的產品上越來越清晰了,他所管理的四只產品持倉都很接近,前兩年管理規模曾經一度沖上1000億,現在最新一期顯示總規模仍然有830億。這樣的巨無霸規模,決定了入選他基金池和持倉的一定都是大市值公司,也一定程度上促使管理風格更鮮明,更加“極致”。張坤這樣的風格決定了他不會非常限制規模上升,在他的中遠期視角看,任何時候都是買點。但作為申購他基金的基民來說,就得自己做好評估了,如果是在相應持倉公司估值較高時進入,是否能夠承受中短期的市場波動。事實上看,張坤的基金在2022年最大回撤達到了50%,持有人非常扎手。
張坤的投資理念也非常簡單,在最近兩期季報中由于市場普遍比較悲觀,他給投資者上起了課,引用了美國投資大師格雷厄姆關于“大部分投資者失敗的原因在于過分在意股市短期運行”,并提出了要用買房的心態(大量調研、重倉買入、長期持有)來投資股票。這是在向持有人闡述自己的信仰。在市場一片哀鴻時,敢不敢堅定持有,敢不敢繼續定投或加倉,說到底靠的是信仰,對經濟能否走出泥潭的信仰,對基金經理能否頂住壓力等來適合自己風格和節奏的信仰。
如果沒有對基金經理深入的了解和認可,這個信仰無從談起,我們大部分人都很難在回撤一再加大時繼續投錢。自然在基金迎來反彈時參與了個寂寞,這是很正常的人性。都說投資是在對抗人性,但是有意義的對抗是建立的深刻認知和刻意練習之上的。要認清楚張坤波動大、回撤大、低換手、高倉位,才好再次評估他適不適合自己,或者什么時候適合自己,或者自己該以什么樣的倉位持有他。
作為對比,有一些基金經理更像是股票炒手,高換手,沒有穩定的投資方向,什么熱追什么,其結果往往是運氣決定,小部分賭贏了,大部分時候在市場輪動中不停地被打臉,這類基金經理風格極其模糊,無法深入了解,持有人也沒什么信仰可談。
我個人作為張坤的持有人,也是在過去兩年中將他的風格實實在在體驗了一把,每個季報我都在觀察他的持倉和理念,很欣慰的是他一直很堅定,而我也切實體會了在市場情緒悲觀的氛圍中信仰是多么脆弱,再來回味一下張坤在最新季報中說的:“三季度,市場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擔憂:各地疫情反復、地產銷售的下滑、人民幣匯率的貶值等等,似乎每個因素都會對企業的近期經營業績產生負面的影響。然而,對于中遠期(比如三五年后)企業的經營情況,投資者似乎不太關心。從現金流折現角度,企業的最大部分價值通常來自遠期的永續部分。長期來看,國人的勤奮和智慧毋庸多言,只要走出疫情的陰霾,市場經濟充分發揮作用,各行各業都會產生優秀企業家領導的優秀企業,助力中國經濟的崛起?!闭驹诋敃r,我認同這些話,但完全看不到疫情防控何時是頭;站在今天,我認為雖然未來疫情的變化仍有變數,但至少我們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化被動為主動,國人的勤奮和智慧確實毋庸置疑。
即便是今天身處這樣一個充滿春意的市場環境中,感受這一波反彈,我仍然認為不用把張坤神化,他在季報展望中寫下的是他的價值觀,是他作為一名職業基金經理所思所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恒定的心態,有樂觀的思維,正是我們對于一名成熟基金經理的向往。但是成熟,不代表著一直賺錢,也不代表著適合任何人、任何時間。作為持有人,也不要總犯“在頂峰慕名而來,低谷轉身而去”的俗套錯誤。
作為基金從業人員,個人建議是,如果像我一樣本來就持有他的基金,現在可以繼續持有;如果原本沒有買過他的基金,只是看到相關資訊報道感覺他的基金漲得猛,那就得結合他的風格評估下是否適合自己了,畢竟白酒只是大消費中的一個領域,而以港股為投資標的的基金也非常多了,可以選擇的余地還是很大的。任何一個投資標的都會有波動,而每個基金經理對待和處理波動的方式不一樣,這是我們篩選和差異化配置的重要標準之一。